智慧農業光伏大棚通過集成光伏發電與農業種植功能,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與能源生產的協同優化。其核心在于構建能源-生產耦合優化模型,通過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平衡光伏發電效率與農作物生長需求,推動農業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模型的基礎是多源數據感知網絡。在大棚頂部與立面部署光伏組件,同步安裝光照度、溫濕度、土壤酸堿度及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參數與光伏發電數據。例如,某光伏大棚項目通過在大棚內布置200余個傳感器節點,實現每分鐘級的數據更新,為后續分析提供高密度數據支撐。光伏組件發電數據與農作物生長數據通過工業物聯網協議上傳至邊緣計算網關,進行初步清洗與壓縮,減少數據傳輸壓力。
能源-生產耦合模型需實現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的動態匹配。通過分析歷史發電數據與作物需光規律,模型可優化光伏組件透光率配置。例如,在食用菌種植區,采用低透光率光伏組件,滿足菌類生長對弱光環境的需求,并且提高發電效率;在葉菜類蔬菜種植區,采用可調節透光率的光伏幕墻,根據作物生長階段動態調整光照強度。某實驗大棚通過該策略,使食用菌產量提升,光伏發電效率提高。此外,模型可結合天氣預報數據,預測未來光照強度與發電量,動態調整農業設備用電優先級。例如,在陰雨天氣,優先保障灌溉與溫控設備供電,暫停非必要照明。
設備協同控制是耦合模型的關鍵環節。通過在通風機、灌溉泵、補光燈等設備上加裝智能控制器,模型可基于環境參數與作物生長模型,自動調節設備運行狀態。例如,當大棚內溫度超過作物生長閾值時,模型自動啟動通風機并調整光伏組件角度,增加遮陽面積;當土壤濕度低于設定值時,模型結合光伏發電余量,智能調度灌溉泵運行時長。某光伏大棚通過該策略,使單位面積能耗降低,農作物產量提升。
模型還需具備故障預警與能效評估能力。通過建立設備健康度模型,系統可實時監測光伏組件、逆變器及農業設備的運行參數,預測潛在故障風險。例如,當某光伏組件輸出功率持續低于基準值時,系統自動觸發工單并推送至運維人員,避免發電效率下降。模型可按日、周、月生成能效分析報告,對比不同作物種植模式下的能源消耗與產出效益。例如,某大棚通過分析發現,種植有機草莓的能源回報率高于傳統蔬菜,據此調整種植結構,實現經濟效益與能效雙提升。
伏鋰碼云平臺在此領域展現了技術賦能價值。其自主研發的農業能源-生產耦合優化系統,支持光伏組件、傳感器與農業設備的協議適配與數據互通,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大棚三維能耗模型。例如,某大型農業企業利用伏鋰碼平臺搭建了耦合優化平臺,整合光伏發電、環境監測與作物生長數據,實現跨系統策略聯動。平臺還可通過低代碼開發工具,支持用戶自定義控制規則,例如根據作物市場價格動態調整光伏發電與農業用電的優先級。
在智慧能源管理領域,伏鋰碼曾為某生態農業園區光伏大棚提供智慧能源管理方案。通過部署500余個傳感器節點與智能網關,系統實現了對20個光伏大棚的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控。項目實施后,該園區年光伏發電量提升,農作物單位面積產值增加,碳排放降低。